第六十章 熟人

正如宋先生说的那样,将零星松散的革命机构合并成一个具备统一目标,统一思想的团体——民党同盟,对**革命事业而言是一个腾飞式的飞跃。

另一方面,通过袁兆龙与伍廷芳的矛盾来看,这个强行整合到一起的民主同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和谐,内部之间派系林立,貌似神离,恩怨不断。

就这样一个离心离德的团体怎么能与枪炮在手的北洋抗衡?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找一个力气大一点的人费些力气也能折断,而筷子里面放进去一根铁筷子,另外九根筷子与它牢牢的绑在一起,这就不会被折断了,如何找到那根支撑起一切的铁筷子和将所有人力量集中起来的那根绳子,化解和安抚这其中的种种矛盾,胸怀大志的宋先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权分治究竟能不能在**行得通,这个还是要试一试才知道结果。

袁兆龙总之认为不太可能会出现像是国外那样,在议会上,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首相和议员争执不休,甚至是大打出手,亦或者是*统政见与大部分议员不和,经过议员们的集体投票弹劾,导致*统提前结束任期下台…

…袁兆龙认为这些情况在这个时代的**不可能发生,也可以说发生的概率很低很低,因为**几千年的传统便是皇帝一人执政,自古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不可能会被忽然间改变的。

“民主”一词经过革命党多年坚持不懈的传播,老百姓也懂了民主就是自己当家做主,国家大事商量着来的意思,是一个新鲜词,也高兴了好久,但事无三日之好,革命党与北洋持续一个多月的国运之战,以及清廷的倒台,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死了那么多的人,流了那么多的血,老百姓们甚至都不记得革命党和北洋争天下打仗的原因是什么了!

民主一次也被淡忘到后脑勺,都在等着看下一个皇帝是谁,在老百姓的眼里,这*统就是皇帝,该纳的税一分钱都少不了缴,见了面还得要三拜九叩。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操之过急,太过激烈,引发下一次战争的可能性最高。

袁兆龙不希望看到下一次战争的发生,湖北也无力再参与任何形式规模的战争,现在的湖北ZF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不断增加的赤字压力几乎让袁兆龙喘不过气来。

刚刚通过反腐雷霆行动挽回了老百姓的民心,袁兆龙不想通过增加税收这等下策来解决一部分问题,唯恐再失民心。尽快恢复生产力是当务之急,再来一次湖北之战的话,湖北军ZF就可以直接宣布破产了。

袁兆龙本想通过郑少成的关系看看能不能从相熟友好的其他地方革命ZF那里拆解些钱来缓缓危急,不过自己已经与伍廷芳关系闹僵了,这个想法也不可能实现了。

反正几次三番的借不出钱来,贷不出款,袁兆龙也已经习惯了,大不了,自己这个司令带着部下们一起去江里捞鱼、下矿挖煤、上山伐木,怎么还弄不出钱来!

急也没用,车到山前必有路,先勒紧裤腰带撑过这个1912年再说吧。

“宋先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心怀百姓的好人,只可惜,这个时代里,坏人太多,好人未必会有好下场。”

这是袁兆龙在离开教堂的时候当着徐绍祯的面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是第二次来上海了,第一次是去南京为了见孙先生,路过上海,特地停下看看,这一次也不着急回湖北,索性就在这里多待几天,徐绍祯也放下了手里的事务,专程陪着袁兆龙在上海滩溜达,英法俄美租界来回转。

袁兆龙传奇的武昌起义之旅成了一段佳话,成为一段佳话,广为传颂。

徐绍祯侃侃而谈,给袁兆龙讲述了一段不亚于他的同样励志的经过:武昌起义枪炮声一响,带动了全国性的起义浪潮,漫天的革命烽火,各地纷纷响应,新军第九镇驻扎在南京,镇统制徐绍祯率领麾下第九镇全体在秣陵关起义。

与武昌起义不同的是,袁兆龙率领的湖北新军击败了湖北新军司令张彪,逼死了总督瑞澄,将胜利的旗帜插在了武昌的城头上。但阵亡了三百多弟兄们的第九镇起义军却没能打败北洋悍将张彪驻守的雨花台,秣陵关起义失败,但拉开了江浙沪光复之战的序幕。